彩虹天堂


雨後的天空,我擁抱著這感覺...就像在天堂... 歡迎來到 彩虹天堂


中區 同志健康文化中心

【新知】媒體與同志

鈔票是甚麼顏色?市場觸覺敏銳的人大抵會答:「粉紅」。   

過去幾年,越來越多歐美企業興起賺取「粉紅英磅」(pink pounds)和「粉紅美鈔」(pink dollars)的念頭。他們「發現」了一個擁有龐大消費力的市場,這個簡稱LGBT(Lesbian, Gay,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,中文為女同性戀、男同性戀、雙性戀和跨性別者)的社群,雖被視為性小眾,但市場研究顯示,以人口計,社群數目不少,當中不乏喜好時尚生活、捨得花錢、購買力強的人,有固定伴侶的,更多屬丁克家庭(DINK,Double Income No Kid)。

據統計,美國的LGBT,二零零七年的消費數字是六千億美元,到了二零一一年,會攀上8350億美元的高位;英國同志每年合共花七百億英磅;日本同志人口274萬,購買力達六兆日圓。   香港未有相關數據,兩年前《南華早報》探討過這個粉紅市場,引用了本地同志雜誌的統計數字,這本雜誌的讀者,百份之五十六月入過二萬,當中百份之十四更是月賺逾五萬的高薪一族。這大堆數字,看得人眼花撩亂、疑幻疑真。

數據歸數據,廣告商真正在乎的,是如何把冷冰冰的數字兌現成白花花的銀紙。 引起爭議的廣告製作能夠贏得同志認同的廣告,是其中一個辦法。牛仔褲品牌Levi掇,去年推出了一個有兩個結局的廣告,男主角拉起褲子時,不知哪來的魔法,竟然把街上的電話亭也拉進屋裡。其中一個版本只在美國同志電視頻道Logo播放,被拉上來的是一位穿同款牛仔褲的帥哥。在此前一年,意大利時裝品牌Dolce and Gabbana製作了一個訊息更明確的廣告,廣告中兩個男模互吻。英國廣告協會(The U.K. 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)收到十九宗投訴,指這個同志之吻「不可接受」(unacceptable),協會最終裁定投訴不成立。篇幅所限,只能暫舉兩例,想看各地以同志為主角和主題的廣告,請瀏覽這個專門討論廣告如何呈現同志形象的美國網站:http://commercialcloset.com。   

其實,想到在廣告中呈現同志戀人算不上甚麼新意。一九九四年,宜家傢俬在美國推出了一個廣告,裡頭肩並肩逛傢俱店的是一對男性愛侶。廣告只播放了一次,因為其中一個分店接獲炸彈恐嚇而從此收起。直至二零零六年,相隔十二年後,該公司再次在美國媒體推出同樣題材的廣告,這一回,沒有引起爭議。   對廣告商來說,佔據市場固然重要,但大眾的反應也不能不仔細考量和評估。同性戀是一個經常引起爭議的題目,很容易變成公關難題。二零零五年,美國福特汽車除了在同志媒體賣廣告,還承諾每賣出一輛積架,就捐款若干予一個同志組織。宗教團體American Family Association認為這等如認可同性戀是正常的生活方式,於是發起杯葛行動,事件擾攘了好一段日子才漸次平息。 由歧視到重視   

五十年前的美國,任誰也想不到半世紀後會出現這樣的爭議。那個年頭,同性戀要不絕跡於媒體,要不一律以負面形象出現,甚至有報章說:「把他們全部處決掉好了。」新聞媒體上關於同性戀的共識,概括成一句話,就是「不正常」。   

一九五四年四月,洛杉磯一個電視台作出大膽突破,製作人在一個名為《絕密檔案》(Confidential File)的節目中,邀請了一位男同志現身說法。這位當年廿歲出頭的男子,當著鏡頭,直率地否定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病的流行看法。主持問他家人怎麼看,他說,家人本來不知道他是同性戀,這天以後就人所共知了。節目播出後,當事人被老闆解僱(兩個月後,他找到新工作,還加了薪),製作人卻大受讚許。畢竟,同性戀在當時是社會禁忌,而這節目,比石牆事件(Stonewall riots)足足早了十五年。   

當年的新聞媒體上鮮見同性戀,擅長說故事的影視媒體又怎樣?翻開美國電影歷史有關審查的章節,一九三零年代制訂的製作守則,有明確條文禁止電影包含有關性異常者的內容,例如同性戀者。規則如此,但研究者發現,有關同性戀的暗示明示,還是可在電影中尋索到蛛絲馬跡。   紀錄片《The Celluloid Closet》(1995)根據Vito Russo一九八一年同名原著拍成,檢視了超過一百齣荷李活電影,歸納出電影中慣見的同性戀形象和命運,用學者Larry Gross的話概括,主流電影裡出現的同性戀者,如果不是受害人(victims),就是加害別人的壞蛋(villains),反正大多是悲情過人或邪惡不堪的刻板印象。這或許也解釋了,何以有人想到以《斷背山》(Brokeback Mountain)為分水嶺,把同志電影以BBM(Before Brokeback Mountain)和ABM(After Brokeback Mountain)區別。電影《斷背山》描寫兩個男人的愛情故事,注重細節,沒有把同志定格成幾個想當然的典型。 如何呈現真確形象   媒體該怎麼做,才算是反映了「真確」的同性戀形象?更關鍵的問題是,所謂「真確」的形象,又該聽誰說的準?   

一九九九年,英國電視台Channel 4製作了一個圍繞三個在曼城居住的男同志生活的電視劇集,劇名《Queer as folk》(有譯作《同志亦凡人》)。這個話題片集,第一集就收到一百六十宗投訴,被投訴的是二十九歲男主角引誘十五歲男生的性愛場面。不滿的人包括同志組織,Families and Friends of Lesbians and Gays發言人批評劇集「脫離同志生活的現實」,團體Stonewall則說,劇集沒有挑戰固有的刻板印象,劇中男同志都縱慾,女同志都想生孩子。   

英國通訊傳播委員會(Ofcom)調查研究了幾個月,最終接受電視台的解釋,同意劇中人在一個恐同的環境成長,十五歲的他正在摸索個人性向,如此處理,實屬劇情需要,不過委員會也表明立場,認為首集調子太歡快(celebratory),沒有給予觀眾反思這段關係的對與錯的空間,兼且有三場露骨的性愛,叫不少觀眾吃驚,以後要注意。(詳細評語,見:http://www.ofcom.org.uk/static/archive/itc/itc_publications/complaints_reports/programme_complaints/show_complaint.asp-prog_complaint_id=191.html。 )   

另一齣引起同志異議的電視節目,是美國的電視真人騷《粉雄救兵》(Queer Eye for the Straight Guy)。 有型有款識飲識食的同志,每集拯救一個直男,幫他改頭換面,行動中拋掉舊衣物、舊傢俱和「不好」的生活習慣。節目其實更像一個消費指南,同志則是精通消費的生活品味大師。一個自認邋遢的同志專欄作家看完節目很狐疑,同性戀都/真是這樣嗎?   同性戀是病/不是病;同志是苦主/壞人;同志濫交/專一;同志有/沒有生活品味;同志是目標顧客;同志是反對歧視、爭取人權的鬥士。天啊,誰是「同志」?   

媒體與同志的關係,由漠視、忽視、歧視到重視,從來多爭議,只盼在爭議之中,我們會記得,鈔票盡可能是「粉紅」,代表多元、包容和希望的「彩虹」卻有七色。

■朱順慈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
原文出自:http://www.sunflowerwithme.org.tw/tier/front/bin/ptlist.phtml?Category=100103069

0 意見:

怎麼連絡「彩虹天堂」呢?

台中市一中街116巷9號
聯絡電話:04 ─ 22266910
或打 工作人員服務專線
Pascal 0928600434
Sam 0928600641
E-Mail:msmtaiwan@gmail.com

關於中心

我的相片
每次聽到來自於台北以及高雄的同志訊息時,您會不會希望,有一天也能有屬於中部人的消息。我們聽到了,這一次,就讓中部的朋友們大聲地喊出『WOW~Queer(酷)』 讓我們一同創造多元性別的友善空間吧! 服務內容: (1)創造一多元、友善、健康的性別空間 (2)同志藝文活動展覽 (3)性別平權暨同志健康諮詢服務 (4)辦理同志健康、文化講座 (5)愛滋及性病匿名篩檢服務 (6)連結同志資源網路暨宣導服務

歷史文章

Pluk!!彩虹天堂

彩虹天堂的咩樂寶寶